强化“四社联动”功能 “四社联动”不是“四社”简单的联合与互动,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动态性“四社”联合与交互行动的有效机制。其中,社区为基础性平台,为其它三社面向社区开展服务提供相应的资源、条件等基础保障;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可以有效地连结内外部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形成服务特定群体的有形力量,尤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可以发挥专业力量,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对其它组织可以起到一定引领作用;社会工作为专业服务力量与社区服务的专业手段,社会工作者主要进行社区服务的策划、统筹与实施,可以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式直接服务社区群众,可以为社会组织、志愿者提供服务方式专业化与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社区志愿者为社区服务的有效补充,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在一定的平台与载体上提供志愿服务,有助于形成邻里互助的良好风气、塑造社区精神。以此,四社就成为一个有机的联动整体,可以形成培育+购买模式、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模式、社会组织+志愿者模式、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模式等多种服务模式类型,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在社区层面得以实现,从而形成社区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社会动员机制。“四社联动”机制形成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通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通过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功能,为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一)增强社区在推进“四社联动”中的平台作用 在“四社联动”中,社区具有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社区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居民群众的重要阵地。加强社区建设,增强社区的平台支持与保障作用,是促进“四社联动”的基础工程。第一,健全社区组织。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全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居委会的组织、推动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现互联互补互促。第二,搭建基础平台。改善和提升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整合各种为民服务平台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统筹利用。有条件的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工作室、“齐鲁和谐使者”工作室和社区志愿服务站,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提供场地、资源和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空间。第三,打造信息平台。加强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对接社区需求、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平台,为“四社联动”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建立社区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服务的信用公示和评价机制,接受社区居民监督。 (二)发挥社会组织在推进“四社联动”中的载体功能 社会组织是实现“四社联动”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社区治理具有推动作用。这里所提社会组织,既包括社区社会组织,也包括以社区为主要服务阵地,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治理服务为主要业务的社会组织。前者是“内生性”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后者则属于“嵌入式”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第一,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简化登记程序,以直接登记和备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积极孵化、培育和发展具有示范作用、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矛盾调解、文体娱乐、居民互助等类别的社区社会服务组织,为其发展提供成长平台,通过专家指导、政策优先、能力培训、督导支持、宣传推介等有效措施,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支持,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服务的能力。要把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协商的重要参与主体,邀请社区社会组织代表参与社区恳谈会、听证会、议事会和居民代表会议,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第二,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建立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清单,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社会管理事项都要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运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以及社会组织认领服务等措施,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会救助、居家养老、社区照顾、青少年权益保护、弱势家庭支持、社区矫正等领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居民群众、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功能。 (三)强化社会工作在“四社联动”中的支撑作用 社会工作以专业价值观为指导、以服务对象需求评估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在“四社联动”中要切实发挥专业支撑作用。要借鉴“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来丰富社区工作理念,以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规范为指导来创新社区治理服务制度,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来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加快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融合发展。第一,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探索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任职条件等,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的社工专业化培育与转型,加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注重社会工作领域政策创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选拔、流动、激励、保障机制,为“四社联动”提供人才支撑和专业支持。第二,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加大对城市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组织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服务人员的社会工作知识普及与能力培训,通过建立职业水平考试鼓励制度、教育培养制度等,推进现有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提升转换,逐步由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根据社区工作需要,支持城市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专业社工。积极招录全日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就业,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治理与服务人员中的比例,不断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第三,积极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方法,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及家庭提供专业性服务,重点开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的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矫正、社区康复、就业辅导、精神减压与心理疏导、政策咨询等多样化服务,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配合、支持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定期开展社区居民需求调查,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实施社区发展规划,参与策划、执行社区服务项目与活动方案。发现、挖掘和培养居民骨干,帮助其掌握组织活动的方式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引导居民开展自治活动,通过协商等方式有效解决社区问题。加大对社会工作服务督导与评估的力度,注重过程评估与绩效评估的有机结合,逐渐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规范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良好机制。 (四)发挥社区志愿服务在“四社联动”中的补充优势 社区志愿者具有充分的人力资源优势,可以有效弥补社区治理主体、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不足,在“四社联动”中有着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第一,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挖掘社区志愿者资源,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分类管理。科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优先招募、使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效能。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日常管理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价机制,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以志愿者日常服务记录、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定期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考评,使社区志愿服务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第二,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努力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所能的结合点上寻找突破口,积极开展社区救助、优抚、助残、为老、就业、公共安全、环境卫生和文化体育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开展邻居节、社区文化节等邻里互助活动,倡导并组织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等,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保障“四社联动”发展 “四社联动”不是“四社”各打锣鼓、各行其是,也不仅仅只是各方结队而行,而是相互联通、信息共享、共同决策、共同行动和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四社联动”应该是在寻求共同目标和最大共识基础上的协作与合作[1],是实现最大合力与最佳工作效率的交互促进与发展。为实现“四社”的有机联动发展,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四社”真正“联”起来、“动”起来。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形成联动 建立“四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四社联动”工作的统筹规划、决策协调、督查落实,实施购买服务、培育服务性社工机构、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等有关事宜。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加强工作配合、信息沟通与政策衔接。在社区层面建立由街道与社区“两委”、社会组织代表、居民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本辖区内“四社联动”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等,由社区党组织或居委会组织、街道协调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推进社区工作开展和难题化解。 (二)建立信息联通制度,在共建共享上实现联动 建立“四社联动”信息收集、反馈、调处机制,搭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志愿服务机构对接社区需求、开展“四社联动”服务招投标、进行服务评估与反馈的重要平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息公开与共享,促进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有效对接,随时掌握“四社联动”运行状况及其发展态势,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通过“四社联动”信息媒介,为协同“联动”频率、降低“联动”成本、提升“联动”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三)建立队伍联建制度,在工作力量上实现联动 倡导城市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购买服务、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扩大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在社区工作人员中的比例。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选举进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探索在社区志愿者组织中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逐步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组织、社会组织、社工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职能相对分离,功能相互补充,人员相互支持,工作互联互通的社区组织结构,形成“专干但不单干、分工但不分家”的工作原则,有效实现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工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联动协同发展。 (四)建立服务联办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在社区实现联动 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城市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类等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积极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实现社会工作服务与社区服务融合发展。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服务联动模式,引导与提升社区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开展服务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与精准性。支持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并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加强社区工作者与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同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和社区志愿服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项目化运作上实现联动 建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民政部门留存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对“四社联动”的支持力度。设立“四社联动”专项资金,面向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购买服务项目,逐步建立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志愿队伍辅助项目、面向社区实施项目的机制,在项目化运作与实施过程形成合力,为社区群众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关系调适、社区融入等专业服务,形成“以社区为平台,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专业社工引领、项目化运作、志愿者参与”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和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作者:田志梅 山东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3月刊上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