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助推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以安丘市流浪乞讨人员李某为例
安丘市社会工作协会 王巧玲
安丘市景芝镇社工站 李艳丽
流浪乞讨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流浪乞讨人员以精神失常人员居多。他们当中或有妻子儿女,或有兄弟姐妹,却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亲情关爱,有家难归。李某,就是其中之一,社工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整合社工站、社区、村、精神病院、家属、民政、医保等资源,最终帮他找到“家”。
一、转介到社工站的流浪人员
见到李某,是在一个闲置的办公场所门前,他躺在一块不知从哪儿捡来的脏兮兮的海绵上,光着膀子,头发蓬松,身上满是污垢,脸上、胳膊上是一块块伤疤,身边是尿渍和大便,旁边是一堆空酒瓶,几个塑料袋子在身边,里面有残余的饭菜。
这是附近群众转介来的一名救助对象,附近居民称此人已在此居住多日,有时在垃圾箱中翻找食物,有时到附近的居民家中讨要饭吃,并危害群众,附近的居民都避之不及,苦不堪言。社工在群众的指引下寻找到他。见到李某,社工表明身份与其勾通,李某极其抵触,称不知社工是干什么的不要多管闲事,自己卡里还有二十几万,身份证丢了没法取出,还称儿子每月给他1000元生活费。
二、确认身份了解情况
社工发现面谈难以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附近村民也不能确定其身份,于是就到公安部门说明情况,经多方查证,确认李某是安丘市某村村民。于是社工转向社区、村、居民详细了解情况。李某53岁,因好逸恶劳,时常破坏公共设施,常与妻子发生争吵且有暴力行为,妻子无法忍受其行为多年前与其离婚,一个人在城里打工,唯一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家中仅有的一套房产被其私自卖掉,将所得钱款挥霍一空,父子反目成仇,拒绝联系。李某常到村和社区吵闹,称没饭吃,没钱花。村和社区工作人员尝试与其儿子沟通,但其子拒绝沟通。驻站社工通过画出服务对象生、心、社、灵的个人生态系统图及他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确定了介入的入口。
三、多方联动,助李某“回家”
社工根据了解的情况经过对个案的分析,认为李某的问题存在复杂性和多面性,解决问题的关健在于确定其心理障碍程度和家人关爱,需要团队合力才能解决。于是社工与镇社工站、社区、村、精神病院、民政、医保等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帮扶小组协商解决办法。社工再次找到李某,李某表现疏远、冷淡,不能正常交流,但是没有了初次见面时的烦燥,社工为其准备了馒头、水等食物,慢慢接触,随着接触次数增加,李某对社工的接近不再抵触,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社工发现李某可能不是单纯的心理障碍,有可能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医院进一步鉴定,然而这些鉴定需要其儿子签订书面协议方可进行。于是社工决定约李某的儿子到社工站面谈。社工从村干部处找到李某儿子李勇(化名)的联系方式,开始给李勇(化名)打电话,得知是关于父亲的事情后,李勇(化名)拒绝与父亲见面,并称与其断绝了关系,李某的事不要找他随后挂断电话,再次拨打电话,李勇(化名)拒绝接电话。社工换了电话多次拨打,却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因为李勇(化名)在外地打工不便于协调,考虑到李勇(化名)的抗拒心理,社工与帮扶小组人员商量后,将李勇(化名)约到村委,李勇(化名)情绪非常激动开口就说我们已经断绝了关系,找我干什么?他的事情我不管。社工做在李勇(化名)身边运用专注、倾听等技巧,听李勇控诉父亲的种种错处,等待他发泄完毕,情绪稍微平复一点,社工表示非常理解他的不幸,童年时父亲的家庭暴力和父母争吵离婚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虽然已成年心理阴影还在。另一方面,社工和帮扶小组人员对李勇(化名)进行教育,赡养父母是每一个成年人的义务,不能以父亲的过错为由不履行赡养义务,其父亲的行为也可能是心理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做专业鉴定后进行治疗。他作为儿子不能坐视不管,如果任其父亲流浪造成社会治安混乱,他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经过耐心开导社工观察到李勇(化名)情绪变化开始思考父亲赡养问题,社工鼓励他要有勇气承担责任,有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来想办法。李勇(化名)诉说自己在外打工,收入很低,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父亲将房子卖掉,自已节假日回家没有住处,不得已去投靠母亲张某,如果自己接受父亲,其母亲也会不支持。社工告诉李勇(化名),如果李某通过鉴定,就可以享受相关政策待遇,本人经济负担相对较小,这方面不要太担心。于是社工和帮扶小组人员又耐心的做了李某前妻张某的工作,开始张某拒绝承认李某的心理问题,称是本人的恶劣本质,离婚时的房产本是留给儿子日后取媳妇的,却被李某卖掉,李勇(化名)不能接受这样的父亲。后经多次劝说,为她分析利害关系,李勇(化名)有扶养李某的义务,如果不扶养李勇(化名)就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李勇(化名)还年轻,还要结婚生子,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张某终于同意不再阻止李勇(化名)扶养李某,协助李勇(化名)将李某送到医院治疗并进行专业鉴定。民政、医保部门按政策规定为其办理相关待遇解决其基本生活和就医问题。
四、后续跟进与结案反思
李某在精神病医院经过治疗,思维意识已逐渐清晰,经社工对他心理疏导,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愿意积极接受治疗,取得儿子与前妻的谅解。李勇(化名)在打工期间经常到医院去探视李某,亲子关系得到修复。李某的家庭生态关系中,儿子是最亲近的人,前妻和他关系较远,但因儿子的亲缘关系而联结在一起,从最初的排斥到为了儿子而转变。李某则从家庭瓦解到亲子关系修复,努力改变自己。社工作为社工站的一员,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教育引导者作用,运用倾听、接纳、同理心、不批判等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李某家庭回归正常轨道;社工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帮助解决问题,比其他工作人员更容易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更便于服务对象接受他们的帮助;社工以其执业素养为弱势群体开展专业服务,织密社会安全网,提供服务更精细。社工站作为为民服务的平台,介于政府部门与困难群众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弥补了长期在外流浪人员缺少全面照护,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较大不能一刀切问题,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